时间:2021-08-10 | 栏目:产业技术创新动向 | 点击:次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近年,政府连续出台了很多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这对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但需注意的是:很多政策是从激励角度解决“愿创新”问题,而实际创新发展仍需企业自身加大探索和改革力度,进一步解决“会创新”问题。
“会创新”问题长期困扰我国企业创新发展,集中体现在“产研结合”这一创新发展的核心实践命题上。产研不能有效结合,不仅导致创新产业无法形成,更导致刚形成起来的创新产业无法持续发展,投入巨大,却昙花一现,稳不住、长不了、留不下。
上世纪90年代,转制科研院所迫于生存压力,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向市场找饭吃,从今天看,也算是我国企业创新发展的早期实践。从产研结合的组织模式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最初,各个院所在二级业务单位下陆续成立多个产业公司,但多是生产销售主体,科研资源仍留在院所。由于产研难结合,缺乏发展后劲,加之分散发展、作坊式经营,到2005年前后这种粗放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
于是,大部分院所都被迫对子公司进行清理整顿,由院所本级集中实施产业化发展,并将科研团队打包进产业公司,尝试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从那些年的实践情况看,产研结合问题仍然没能得到解决——实际上,原科研团队一进入产业公司,很快就消解了(有些成为管理人员,有些成为生产和销售的技术支持人员),失去了研发功能。结果花费巨资形成的技术成果和创新产品,投入运营后仍只是一代技术、一代产品,走不开、走不长、走不大;
现在,有些院所针对重点产业化公司,重新在院所内成立相应的研发机构(技术中心或工程研究中心等),试图对口支持,但执行效果很差——早期老模式下的产研结合问题依旧存在。与此同时,一些科研院所还在院所内继续梳理技术成果、寻找产业化项目,以及加强思考和探索“产业化发展模式”这一困扰已久的问题(相关研究详见《科研院所产业化发展:组织体制与组织架构》一文。
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的情形与之相似,只是起步更晚些。从早期由各科研机构和子公司分散创新发展,到现在尝试将下属科研机构里有前景的产业,连带相关科研力量(一个专业组、甚至整个研究室)拿到集团公司层面集中发展,再到在集团层面组建、新建技术中心。除产业放大能力有一定的改善之外,产研不能结合、形成的产业不能持续创新发展问题,与科研院所下的并无二致(相关研究详见《集团科技创新体系构造:从“技术中心”到“创新中心”》一文)。
新近发展起来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很多刚刚起步,企业组织尚处于以早期创业团队为主体的阶段,正经历着从产研混合到产研分化的组织发展过程。真正常态化的产研结合问题即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困扰,一些走得早走得快的科创企业,事实上已经遭遇了这个问题。未来,因国家鼓励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人员创业的政策效应,会有更多的新公司和创新产业“出生”,届时,产业后续发展如何不受产研结合之困、创新发展如何走出多轮循环,将进一步成为更多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研究详见《复斯咨询 | 上市科创企业:长大后你会成为谁?》一文)。
产研结合的已有探索和新近努力,偏重在体制和机制层面,而业务和工作层面的规律和专业问题涉及太浅,一些堪称关键和实质性的内容——“三大结合”被严重忽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