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7-31 | 栏目:研究报告 | 点击:次
1.1 什么是 CCUS ?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指将 CO2 从工业过程、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直接加以利用或注入地层 以实现 CO2 永久减排的过程。CCUS 在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 (CCS) 的基础上增加了“利用 (Utilization)”, 这一理念是随着 CCS 技术的发展和对 CCS 技术认 识的不断深化,在中美两国的大力倡导下形成的,目前已经获得了国 际上的普遍认同。CCUS 按技术流 程分为捕集、输送、利用与封存等 环节 。
CO2 捕集是指将 CO2 从工业生产、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主要分为燃烧前捕集、燃烧后捕集、富氧燃烧和化学链捕集。
CO2 输送是指将捕集的CO2 运送到可利用或封存场地的过程。根据运输方式的不同,分为罐车运输、 船舶运输和管道运输,其中罐车运输包括汽车运输和铁路运输两 种方式。
CO2 利用是指通过工程技术手 段将捕集的 CO2 实现资源化利用的过程。根据工程技术手段的不同, 可分为 CO2 地质利用、CO2 化工利 用和 CO2 生物利用等。
CO2 封存是指通过工程技术手 段将捕集的 CO2 注入深部地质储 层,实现 CO2 与大气长期隔绝的 过程。按照封存位置不同,可分为陆地封存和海洋封存 ;按照地质封 存体的不同,可分为咸水层封存、 枯竭油气藏封存等。
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 (BECCS)和直接空气碳捕集与封存(DACCS)作为负碳技术受到了高度重视。BECCS 是指将生物质燃烧或转化过程中产生的 CO2 进行捕集、利用或封存的过程,DACCS 则是直接从大气中捕集 CO2,并将其利用或封存的过程。
1.2 CCUS 的定位
CCUS 是目前实现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唯一技术选择。中国能 源系统规模庞大、需求多样,从 兼顾实现碳中和目标和保障能源安 全的角度考虑,未来应积极构建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为主导,核能、 化石能源等多元互补的清洁低碳、 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CCUS 是碳中和目标下保持电 力系统灵活性的主要技术手段。充分考虑电力系统实现快速减排并保证灵活性、可靠性等多重需求,火电加装 CCUS 是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可实现近零碳排放,提供稳定清洁低 碳电力,平衡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波 动性,并在避免季节性或长期性的 电力短缺方面发挥惯性支撑和频率 控制等重要作用。
CCUS 是钢铁水泥等难以减排 行业低碳转型的可行技术选择。预计到 2050 年, 钢铁行业通过采取工艺改进、效率提升、能源和原料替代等常规减排方案后,仍将剩余 34% 的碳排放量,即使氢直接还原铁 (DRI) 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剩余碳排放量也超过 8%。水泥行业通过采取其他常规减排方案后,仍将剩余 48% 的碳排放量。CCUS 是钢铁、水泥等 难以减排行业实现净零排放为数不多的可行技术选择之一。
CCUS 与新能源耦合的负排放 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 保障。预计到 2060 年,中国仍有数亿吨非 CO2 温室气体及部分电力、工业排放的 CO2 难以实现减排, BECCS 及其他负排放技术可中和该部分温室气体排放,推动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2.1 全球和主要国家 CCUS 封存潜力
全球陆上理论封存容量为 6~42 万亿吨,海底理论封存容量为 2~13 万 亿吨。在所有封存类型中,深部咸水层封存占据主导位置,其封存容量占 比约 98%,且分布广泛,是较为理想的 CO2 封存场所 ;油气藏由于存在完整的构造、详细的地质勘探基础等条件,是适合 CO2 封存的早期地质场所。
中国地质封存潜力约为 1.21~4.13 万亿吨。中国油田主要集中于松辽盆 地、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通过 CO2 强化石油开采技 术 (CO2-EOR) 可以封存约 51 亿吨 CO2。中国气藏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 四川盆地、渤海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利用枯竭气藏可以封存约 153 亿吨 CO2,通过 CO2 强化天然气开采技术 (CO2-EGR) 可以封存约 90 亿吨 CO2。 中国深部咸水层的 CO2 封存容量约为 24 200 亿吨,其分布与含油气盆地分 布基本相同。
亚洲除中国以外的国家地质封存潜力约为 4 900~5 500 亿吨。日本的 CO2 地质封存潜力约为 1 400 亿吨,主要分布在日本岛屿周围面积较大的沉积盆地。韩国深部咸水层的 CO2 封存潜力约为 9.4 亿吨;韩国含油气盆地主要为油藏。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和越南总封存潜力约为 540 亿吨。
北美地质封存潜力约为 2.3~21.53 万亿吨。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 (USGS) 对美国 36 个盆地的单个储存评估单元进行地质构造技术可封存容量的评估,全国平均封存容量约为 3 万亿吨。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 (GCCSI) 基于已有的信息,认为美国拥有 2~21 万亿吨封存潜力。
欧洲地质封存潜力约为 5 000 亿吨。欧洲含油气盆地主要分布于北海、 西欧和东欧,咸水层盆地则主要分布于西欧和东欧。欧洲含油气盆地的 CO2 封存潜力为 300 亿吨,深部咸水层 的封存潜力为 3 250 亿吨。保守估计欧洲 25 个国家的油气藏、咸水层和煤层封存潜力约为 1260 亿吨。
2.2 国际机构对 CCUS 贡献的评估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 委员会 (IPCC) 在《IPCC 全球升 温 1.5℃特别报告》中指出,2030 年不同路径 CCUS 的减排量为 1~4 亿吨 / 年,2050 年不同路径 CCUS 的减排量为 30~68 亿吨 / 年。CCS 对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绝大多数不 考虑 CCS 技术的模型,都无法在 2100 年实现 450 ppm CO2 当量浓度的目标。在将全球温升限制在 1.5℃且没有 或仅有限过冲的路径中,到 2030 年全球净人为 CO2 排放量在 2010 年的水平上减少约 45%,在 2050 年左右全球 CO2 达到净零排放, BECCS 规模约为 45 亿吨。在不高于或略超过 1.5℃的路径中,使用 CCS 能够让天然气发电的份额在 2050 年达到约 8%。
国际能源署 (IEA) 可持续发展情景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cenario) 的目标是全球于 2070 年 实现净零排放,CCUS 是第四大贡 献技术,占累积减排量的 15%。 IEA 可持续发展情景中,CCUS 重 要性随时间不断增加,CCUS 的角色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 段是 2030 年之前,重点将放在已有发电厂和工业过程的碳捕集,比 如煤电、化学制品、肥料、水泥以 及炼钢冶金。第二阶段为 2030 年 到 2050 年,CCUS 部署将快速增加,尤其是在水泥、钢铁和化工产 业中,将占到这个阶段中碳捕集增 量的近三分之一。BECCS 的部署也将快速增加,占到 15%。第三 阶段,2050 年到 2070 年,捕集比 前一阶段增长 85%,其中 45% 来 自于 BECCS,15% 来自于 DAC。 天然气相关的 CO2 捕集主要是来 自于蓝氢生产及天然气发电。
IEA 2050 年全球能源系统净 零排放情景 (Net-Zero Emissions, NZE) 下,2030 年全球 CO2 捕 集 量为 16.7 亿吨 / 年,2050 年为 76 亿吨 / 年。2030 年来自化石燃料 及工业过程、生物质能和 DAC 的 碳捕集量分别为 13.25、2.55 和 0.9 亿吨。2050 年来自化 石燃料及工业过程、生物质能和 DAC 的碳捕集量分别为 52.45、 13.8 和 9.85 亿吨。配备 CCUS 的燃煤电厂和天然气电厂的比例分别 上升至约 50%(220 GW) 和 7%(170 GW)。
在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 (IRENA)深度脱碳情景下,2050 年 CCUS 将贡献约 6% 年减排 量, 即 27.9 亿 吨 / 年。(1) 基线能源情景 (Baseline EnergyScenario),即巴黎协定签署时的政 策情景 ;(2) 计划能源情景 (Planned Energy Scenario),即截至 2019 年 各个国家政府的计划政策情景; (3) 能源转型情景 (Transforming Energy Scenario),即更加具有雄心但仍然可行的情景;(4) 深度脱碳展望 (Deeper Decarbonisation Perspective),即要在 2050―2060 年期间实现净零排放的情景。
2.3 地区 CCUS 发展路径
欧 盟 2020 年 有 13 个商业 CCUS 项目正在运行。欧洲主要的商业 CCUS 设施集中于北海周围,而在欧洲大陆的 CCUS 项目由于制度 成本以及公众接受度等各种因素, 进展较为缓慢。欧 洲 NER300、Horizon 2020、Horizon Europe 等基金都发 布了为 CCUS 项目提供公共资金 支持的计划。欧盟一直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并采用积极的政策与 制度来推进低碳转型。由于 CCUS 是一项重要的减排手段,可以预见欧洲将会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来支持 CCUS。
在实现 1.5° C 目标的前提下, 2030 年欧盟 CCUS 减排量在 2 000 万吨至 6.04 亿吨之间;2040 年 在 1.4~15.7 亿吨之间;2050 年 在 4.3~22.3 亿吨之间。在欧盟官方于 2018 年公布的 1.5LIFE( 可持续生 活情景 ) 和 1.5TECH( 技术情景 ) 情景中,2050 年 CCUS 减排量在 3.7~6 亿吨之间。
3.1 中国 CCUS 现状
捕集 :国家能源集团国华锦界电厂新建 15 万吨 / 年燃烧后 CO2 捕集项 目 ;中海油丽水 36-1 气田开展 CO2 分离、液化及制取干冰项目,捕集规模 5 万吨 / 年,产能 25 万吨 / 年。
地质利用与封存 :国华锦界电厂拟将捕集的 CO2 进行咸水层封存,部 分 CO2-EOR 项目规模扩大。
化工、生物利用:20 万吨 / 年微藻固定煤化工烟气 CO2 生物利用项目; 1 万吨 / 年 CO2 养护混凝土矿化利用项目 ;3000 吨 / 年碳化法钢渣化工利 用项目。
中国已具备大规模捕集利用与封存 CO2 的工程能力,正在积极筹备全流 程 CCUS 产业集群。国家能源集团鄂尔多斯 CCS 示范项目已成功开展了 10 万吨 / 年规模的 CCS 全流程示范。中石油吉林油田 EOR 项目是全球正在运 行的 21 个大型 CCUS 项目中唯一一个中国项目,也是亚洲最大的 EOR 项目, 累计已注入 CO2 超过 200 万吨。
中国 CCUS 技术项目遍布 19 个省份,捕集源的行业和封存利用的类型呈现多样化分布。中国 CO2 捕集源 覆盖燃煤电厂的燃烧前、燃烧后和富氧燃烧捕集,燃气电厂的燃烧后捕集, 煤化工的 CO2 捕集以及水泥窑尾气的燃烧后捕集等多种技术。CO2 封存及 利用涉及咸水层封存、EOR、驱替煤层气 (ECBM)、地浸采铀、CO2 矿化利用、 CO2 合成可降解聚合物、重整制备合成气和微藻固定等多种方式。
中国的 CCUS 各技术环节均 取得了显著进展,部分技术已经具 备商业化应用潜力。
捕集技术 :CO2 捕集技术成熟 程度差异较大,目前燃烧前物理吸收法已经处于商业应用阶段,燃烧 后化学吸附法尚处于中试阶段,其 它大部分捕集技术处于工业示范阶 段。燃烧后捕集技术是目前最成熟 的捕集技术,可用于大部分火电厂 的脱碳改造,燃烧前捕集系统相对复杂,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 (IGCC) 技术是典型的可进行燃烧前碳捕集的系统。富氧燃烧技术是最具潜力的燃煤电厂大规模碳捕集技术之一,产生的 CO2 浓度较高 ( 约 90%~95%),更易于捕获。 富氧燃烧技术发展迅速,可用于新建燃煤电厂和部分改造后的火电 厂。
输送技术:在现有 CO2 输送 技术中,罐车运输和船舶运输技术已达到商业应用阶段,主要应用于 规模 10 万吨 / 年以下的 CO2 输送。 中国已有的 CCUS 示范项目规模较 小,大多采用罐车输送。管道输送尚处于中试阶段, 吉林油田和齐鲁石化采用路上管道 输送 CO2。海底管道运输的成本比 陆上管道高 40%~70%,目前海底 管道输送 CO2 的技术缺乏经验, 在国内尚处于研究阶段。
利用与封存技术:在 CO2 地 质利用及封存技术中,CO2 地浸采铀技术已经达到商业应用阶段, EOR 已处于工业示范阶段,EWR 已完成先导性试验研究,ECBM 已 完成中试阶段研究,矿化利用已经处于工业试验阶段,CO2 强化天然 气、强化页岩气开采技术尚处于基 础研究阶段。中国 CO2-EOR 项目 主要集中在东部、北部、西北部以 及西部地区的油田附近及中国近海 地区。
3.2 碳中和目标下的中国 CCUS 减排需求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 CCUS 减排需求为 :2030 年 0.2~4.08 亿吨,2050 年 6~14.5 亿吨,2060 年 10~18.2 亿吨。各机构情景设置中主要考虑了中国实现 1.5℃目标、2℃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碳达 峰碳中和目标,各行业 CO2 排放路径,CCUS 技术发展,以及 CCUS 可以 使用或可能使用的情景。
火电行业是当前中国 CCUS 示 范的重点,预计到 2025 年,煤电 CCUS 减排量将达到 600 万吨 / 年, 2040 年达到峰值,为 2~5 亿吨 / 年, 随后保持不变 ;气电 CCUS 的部署 将逐渐展开,于 2035 年达到峰值 后保持不变,当年减排量为 0.2~1 亿吨 / 年。 CCUS 技术的部署有助于充分利用现有的煤电机组,适当保留煤电产 能,避免一部分煤电资产提前退役 而导致资源浪费。现役先进煤电机 组结合 CCUS 技术实现低碳化利用 改造是释放 CCUS 减排潜力的重要 途径。技术适用性标准和成本是影 响现役煤电机组加装 CCUS 的主要因素,技术适用性标准决定一个电 厂是否可以成为改造的候选电厂, 现阶段燃煤电厂改造需要考虑的技 术适用性标准包括 CCUS 实施年 份、机组容量、剩余服役年限、机 组负荷率、捕集率设定、谷值 / 峰值等。
钢铁行业 CCUS 2030 年减排 需求为 0.02~0.05 亿 吨 / 年,2060 年减排需求为 0.9~1.1 亿吨 / 年。 中国钢铁生产工艺以排放量较高的 高炉 - 转炉法为主,电炉钢产量仅 占 10% 左右。高炉 - 转炉法炼钢约 89% 的能源投入来自煤炭,导致中国吨钢碳排放较高。CCUS 技术可以应用于钢铁行业的许多方面,主要包括氢还原炼铁技术中氢气的产生以及炼钢过程。
中国钢铁厂的 CO2 主要为中等浓度,可采用燃烧前和燃烧后捕集技术进行捕集。在整个炼钢过程中,炼焦和高炉炼铁过程的 CO2 排放量最大,这两个过程的碳捕集 潜力最大。中国钢铁行业最主流的碳捕集技术是从焦化和高炉的尾气中进行燃烧后 CO2 捕集。
钢铁行业捕集的 CO2 除了进行利用与封存以外,还可直接用于炼钢过程。充分应用这些技术能够减少总排放 量 的 5%~10%。钢铁行业 CO2 利用主要有 4 个发展方向 :(1) 用于 搅拌,CO2 可代替氮气 (N2) 或氩气 (Ar) 用于转炉的顶 / 底吹或用于钢包 内的钢液混合 ;(2) 作为反应物,在 CO2-O2 混合喷射炼钢中,减少氧 气与铁水直接碰撞引起的挥发和氧 化损失;(3) 作为保护气,CO2 可 部分替代N2作为炼钢中的保护气, 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钢的损失,以 及成品钢中的氮含量和孔隙率 ;(4) 用于合成燃料,CO2 和甲烷的干燥 重整反应能够生产合成气 ( 一氧化 碳和氢气 ),然后将其用于 DRI 炼 钢或生产其他化学品。
水 泥 行 业 CCUS 2030 年 CO2 减排需求为 0.1~1.52 亿 吨 / 年, 2060 年减排需求为 1.9~2.1 亿吨 / 年。水泥行业石灰石分解产生的 CO2 排放约占水泥行业总排放量的 60%,CCUS 是水泥行业脱碳的必要技术手段。
石化和化工行业是 CO2 的主 要利用领域,通过化学反应将 CO2 转变成其他物质,然后进行资源再 利用。中国石化和化工行业有很多高浓度 CO2( 高于 70%) 排放源,相 较于低浓度排放源,其捕集能耗低、 投资成本与运行维护成本低,有显 著优势。因此,石化与化工领域高 浓度排放源可为早期 CCUS 示范提供低成本机会。2030 年 石化和化工行业的 CCUS 减排需求 约为 5 000 万吨,到 2040 年逐渐 降低至 0。
3.3 基于源汇匹配的中国 CCUS 减排潜力
在 CO2 地质利用与封存技术 类别中,CO2 强化咸水开采 (CO2- EWR) 技术可以实现大规模的 CO2 深度减排,理论封存容量高达 24 170 亿吨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 CO2-EOR 和 CO2-EWR 可以开展大 规模的示范,并可在特定的经济激 励条件下实现规模化 CO2 减排。
中国 CO2-EOR 潜力大, 结合中国主要盆地地质特征和 CO2 排放源分布, 中 国 可 实 施 CO2- EOR 重点区域为东北的松辽盆地 区域、华北的渤海湾盆地区域、中 部的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和西北的准 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区域。中国适合 CO2-EWR 的盆地分 布面积大,封存潜力巨大。松辽盆地深部咸水层具有良好 的储盖层性质,是中国未来大规模 CO2 封存的一个潜在的场所。
东部、北部沉积盆地与碳源分 布空间匹配相对较好; 西北地区封存地质条件相对较好, 塔里木、准噶尔等盆地地质封存潜 力巨大,但碳源分布相对较少。南方及沿海的碳源集中地区,能开展 封存的沉积盆地面积小、分布零散, 地质条件相对较差,陆上封存潜力 非常有限 ;在近海沉积盆地实施离岸地质封存可作为重要的备选。
CCUS 源汇匹配主要考虑排放 源和封存场地的地理位置关系和环境适宜性。中国政府非常重视 CCUS 的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考虑对 CCUS 项目环境 影响和环境风险的监管需求,重点 考虑 CO2 地质封存对于水资源、地表植被和人群 健康的环境风险和环境影响。
火电 :准噶尔盆地、吐鲁番 - 哈密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 地和渤海湾盆地被认为是火电行业 部署 CCUS 技术 ( 包括 CO2-EOR) 的重点区域,适宜优先开展 CCUS 早期集成示范项目,推动 CCUS 技 术大规模、商业化发展。
2020 年中国现役火电厂分布 在 798 个 50 km 网格内,覆盖了 中国中东部、华南大部及东北和 西北的局部地区。CO2 年排放量大于 2 000 万吨的 50 km 网格共有 51 个,主要分布在华中和东部沿 海一带,封存场地适宜性以中、低 为主。CO2 年排 放量介于 1 000~2 000 万吨的网格 数量为 99 个,主要分布在吐鲁番 - 哈密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 盆地、松辽盆地、柴达木盆地等具有中、高的封存适宜性。南部内陆 省份,不存在匹配 的封存场地。湖南、湖北两省分别 在洞庭、江汉盆地仅有分散的中、 低适宜性场地。
钢铁 :钢铁企业主要分布在铁矿石、煤炭等资源较为丰富的省区,以及具有港口资源的沿海地区,这些地区 经济发达、钢铁需求量较大。
2020 年中国钢铁企业分布在 253 个 50 km 网格内。CO2 年排放量大于 2 000 万吨的网格共有 26 个,主要分布在河北、辽宁、山西。CO2 年排放 量介于 1 000~2 000 万吨的网格数量为 28 个,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辽宁、 山东等。这些高排放区域中,山东渤海湾盆地内有分散 的中、低适应性的封存场地。以排放点源进行匹配研究时, 在 250km 匹配距离内,79% 以上的钢铁厂可以找到适宜的地质利用与封存 场地。
钢铁厂开展全流程 CO2-EOR 与 CO2-EWR 结合项目或单独的 CO2-EOR 项目,平准化成本较低,甚至一些项目可以盈利。由于油田的 CO2 封存容量非常有限,加之与化工、火电、水泥等行业的 CCUS 竞争,钢铁行业为了完成深度碳减排很难获得足够的油田开展 CO2-EOR,必须开展 CO2- EWR 项目。
钢铁厂的 CO2 净捕集率越高,大规模项目的平准化成本越低。在相同净捕集率下,匹配距离越大,匹配的项目越多,累计减排的 CO2 量越 大。在相同的捕集率和匹配距离的情景中,CO2-EWR 项目的平准化成本比 CO2-EOR 项目高很多。
3.4 中国 CCUS 成本评估
中国 CCUS 示范项目整体规模较小,成本较高。CCUS 的成本主要包括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经济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运行成本,环境成本包 括环境风险与能耗排放。
经济成本首要构成是运行成本,是 CCUS 技术在实际操作的全流程过程中,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成本投入。运行成本主要涉及捕集、运输、封存、 利用这四个主要环节。预计至 2030 年,CO2 捕集成本为 90~390 元 / 吨, 2060 年为 20~130 元 / 吨 ;CO2 管道运输是未来大规模示范项目的主要输送 方式,预计 2030 和 2060 年管道运输成本分别为 0.7 和 0.4 元 /( 吨 · km)。 2030 年 CO2 封存成本为 40~50 元 / 吨,2060 年封存成本为 20~25 元 / 吨。
经济成本的另一个构成要素是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 CCUS 技 术的前期投资,如设备安装、占地 投资等。一家钢铁厂安装年产能 为 10 万吨的 CO2 捕集和封存设施 的成本约为 2700 万美元。在宝钢 ( 湛江 ) 工厂启动一个 CCUS 项目, CO2 年捕集能力为 50 万吨 ( 封存 场地在北部湾盆地,距离工厂 100 km 以内 ),需要投资 5200 万美元。 宝钢(湛江)工厂进行的经济评估显示,综合固定成本和运行成本, 总减排成本为 65 美元 / 吨 CO2,与 日本 54 美元 / 吨 CO2 和澳大利亚 60-193 美元 / 吨 CO2 的成本相似。
环境成本主要由 CCUS 可能 产生的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所致。 一是 CCUS 技术的环境风险,CO2 在捕集、运输、利用与封存等环节 都可能会有泄漏发生,会给附近的 生态环境、人身安全等造成一定的 影响 ;二是 CCUS 技术额外增加 能耗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大部 分 CCUS 技术有额外增加能耗的特 点,增加能耗就必然带来污染物的 排放问题。从封存的规模、环境风险和监管考虑,国外一般要求 CO2 地质封存的安全期不低于 200 年。
能耗主要集中在捕集阶段,对成本以及环境的影响十分显著。
明确面向碳中和目标的 CCUS 发展路径。充分考虑碳中和目标下 的产业格局和重点排放行业排放路 径,重点从减排需求出发,研判火电、钢铁、水泥等重点排放行业以 及生物质能的碳捕集与封存和直接 空气捕集的技术减排贡献,预测 2020―2060 年的 CCUS 发展路径 和空间布局,为行业乃至全社会 碳中和路径确定锚点。
完善 CCUS 政策支持与标准 规范体系。加速推动 CCUS 商业化步伐,将 CCUS 纳入产业和技术 发展目录,打通金融融资渠道,为 CCUS 项目优先授信和优惠贷款 ; 充分借鉴美国 45Q 税收法案等国 外 CCUS 激励政策,探索制定符合 中国国情的 CCUS 税收优惠和补贴 激励政策,形成投融资增加和成本 降低的良性循环 ;完善优化法律法 规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运 营、监管、终止标准体系。
规划布局 CCUS 基础设施建 设。加大 CO2 输送与封存等基础 设施投资力度与建设规模,优化技 术设施管理水平,建立相关基础设施合作共享机制 ;注重已有资源优 化整合,推动现有装置设备改良升 级,逐步提高现有基础设施性能水平 ;充分利用相关基础设施共享机 制,建设 CO2 运输与封存共享网 络,不断形成新的 CCUS 产业促进 中心,推动 CCUS 技术与不同碳排 放领域与行业的耦合集成。
开展大规模 CCUS 示范与产 业化集群建设。针对捕集、压缩、 运输、注入、封存等全链条技术单 元之间的兼容性与集成优化,突破大规模 CCUS 全流程工程相关技术 瓶颈,在“十四五”期间建成 3 ~ 5 项百万吨级CCUS全链条示范项目; 加速突破高性价比的 CO2 吸收 / 吸 附材料开发、大型反应器设计、长 距离 CO2 管道运输等核心技术, 促进 CCUS 产业集群建设 ;把握 2030―2035 年燃煤电厂 CCUS 技 术改造的最佳窗口期,在电力行业 超前部署新一代低成本、低能耗 CCUS 技术示范,推进 CCUS 技术 代际更替,从而避免技术锁定,争 取最大减排效益。